话小儿推拿――小儿推拿按摩穴位简介(特定穴篇)
谈价小儿推拿,不可不提五经穴,特别是内科推拿可谓每病必用五经穴。拇指脾,食指肝,中指肝,无名肺,小指肾,此乃共识,无可疑之处。上海海派“旋推为补,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”,山东小儿推拿三大流派及部分小儿推拿古籍认为“上推为补,下推为泻”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对于北方人我认为更适用于“上推为补,下推为泻”;此外,吾接触1岁内的患儿较多,深感临床实践“旋推”指头困难;结合本人经历,因而我临床五经穴一般“上推为补,下推为泻”,并且常用五行生克原理配伍。吾亦思之,虽手法补泄泻有异,但治病之心相同,因此推拿时应凝神静气,驱邪应想着邪气随着推拿丝丝泻去,扶正应想着正气入体运化,以意导气。
一、脾穴
1、部位:拇指外侧缘,赤白肉际处(由指根(掌指关节)到指尖)属线型穴位。
2、操作方法:补脾:向心性推之(拇指稍曲,由指尖推向指根),用于虚症,如脾虚泄泻。清脾:离心性推之,用于实症,如伤食、积滞。清补脾:来回推之,为平补平泻。用于虚中挟实症,如消化不良。
3、作用:健脾调中,培土生金。消食积化痰涎,补血生肌。实热则泻之,虚寒则补之。
4、主治:消化不良、积食、脾虚泄泻、疳积、脱肛、虚喘嗽、慢惊风等症。
二、肝穴
1、部位:食指掌面,由指根到指尖,属线型穴位。
2、操作方法:
平肝(清肝)――离心性推之。
补肝――向心性推之(少用)。
注:推本穴时宜用泻法,少用补法,如肝虚应补时,常以肾穴代之,肾为肝之母,补肾即补肝。
3、作用:平肝熄风,解热镇惊,开郁除烦,和气生血。
4、主治:急慢惊风、感冒、目赤、昏闭、烦躁不安、脾虚泄泻等。
三、心穴
1、部位:中指掌面,由指根到指尖,属线型穴位。
2、操作方法:
清心:离心性推之补心:向心性推之(不用)。
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,若须用时,则以天河水代之。
3、作用:清心火、利小便、镇惊搐。
4、主治:口舌生疮、小便赤涩、眦红、惊搐、弄舌等。
四、肺穴
1、部位:无名指掌面,由指根到指尖,属线型穴位。
2、操作方法:
清肺:离心性推之(多用)补肺:向心性推之。
3、作用:疏风解表、顺气化痰、利咽止咳、补益肺气。
4、主治:作伤风感冒、咳嗽痰喘(肺炎、急慢性气管炎、百日咳等)、麻疹不透。
凡肺经实热者宜清,虚寒者宜补。
五、肾穴
1、部位:小指掌面,由指根到指尖,属线型穴位。
2、操作方法:
补肾:向心性推之。清肾:离心性推之。
古书记载的清补法,与此相反。
3、作用:补肾益脑、益气养神、温下元、止虚火。
4、主治:先天不足、遗尿、小便短赤、五更泄泻、咳喘、肾亏骨软等。
六、胃穴
1、部位: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,外侧缘,赤白肉际处,属线型穴位。
2、操作方法:
清胃:离心性推之。(此穴只清不补)
3、作用:清胃热、止呕降逆、除烦止血。
4、主治:恶心呕吐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痘疹潮热不退、吐血及鼻衄。
七、大肠穴
1、部位:食指外侧缘,赤白肉际处(由指根到指尖),属线型穴位。
2、操作方法:
清大肠――离心性推之。补大肠――向心性推之。清补大肠――来回推之
3、作用:调整大肠功能,有固肠、涩便、止泻等作用。
4、主治:赤白痢疾、泄泻、便秘、脱肛、肛门红肿等。
八、小肠穴
1、部位:小指外侧缘,由指根到指尖,属线型穴位。
2、操作方法:
清小肠――离心性推之。
3、作用:利尿止泻、分清降浊、清膀胱之热。
4、主治:尿闭、小便不利、口疮、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。
附:利小便穴
九、八卦穴
1、部位:手掌面,掌心的周边,顺着时针的方向,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。属面型(也称环型)穴位。(卦名:乾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离、坤、兑)
2、操作方法:
(1)顺运八卦―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,周而复始的推运,称为顺运八卦。
(2)逆运八卦―由艮卦起,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,到震卦止,周而复始的推运,称为逆运八卦。
3、作用:和中利隔、顺气化痰、消宿食、开饱胀、调和五脏、有升清降浊之功。
4、主治:胸闷胀饱、呕吐、泄泻、食欲不振、咳嗽痰喘、心烦内热等。
注意运八卦运至离宫时,要轻轻带过,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,忌用与其它七宫相等的力度进行推运,以防动心火。
十、运水入土穴
1、部位: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,属弧型穴位。
2、操作方法:由小指尖起,沿掌边推向掌根处,称运水入土。
3、作用:润燥通滞。
4、主治:便秘、痢疾、遗尿等。
临沂怡善堂